二手書店是一個尋寶的好地方,這裡所謂的寶,純然是對個人而言的價值,不知輪迴幾世的書,放在架上,許多人經過,卻被你拿下,不再放回去,以極低的代價,攜回家,這是緣分。
王文興老師是二手書店的愛好者,台北茉莉二手書店是他經常去尋寶的地方,這天我們在茉莉二手書店台中店舉辦《尋找背海的人》導讀,也是個一環扣一環的緣分。茉莉台中店佔地廣大、環境幽雅舒適,位於誠品園道店斜對街,和前一晚耿瑜姐的講座距離很近,也延續了幾位熟面孔。有前一晚剛聽過系列導讀、意猶未盡的觀眾,也有先前到校園推廣時反應熱情的台中二中同學(還帶著她讀文華高中的小學同學一起來,真是呷好到相報)。
林靖傑導演的導讀一如影片本身,敘述許多王文興老師的生活與創作狀態,看似碎片的線索,片片都指向王文興老師純粹的創作堅持。
導演說,拍攝過程中,拍攝團隊紀錄了很多場王老師的演講,雖然未必剪入影片中,但是在一次次的聽講中,確實更加靠近理解王老師的「慢讀、精讀」理念。導演也試著解析一小段《家變》的句子,帶著觀眾一起練習進入王老師的閱讀狀態中:
「一個多風的下午,一位滿面愁容的老人將一扇籬門輕輕掩上後,向籬後的屋宅投了最後一眼,便轉身放步離去。他直未再轉頭,直走到巷底後轉彎不見。」
為什麼老人離家的時候是多風的下午呢?為什麼多風?為什麼是下午?導演說,號稱一學期小說選讀只教得完一頁的王文興老師曾在課堂上問同學:這一個多風的下午是發生在什麼季節?沒有人回答出來。王老師揭曉謎底:是4月23日下午四點零五分。同學問為什麼?書裡沒有日期呀?王老師說:因為我寫的時候是這麼設定的。(小編OS:誰知道啊!) 王老師認為小說不是虛構的,小說是真實,他是要寫出真實來。
那麼,為什麼是「掩」上籬門,而不是關上、推上、鎖上呢?因為力道、因為籬門的特徵、因為心情、因為不想被發現?仔細說文解字一番後,我們再播放一次開場時播過的預告片段,好好咀嚼方才一閃而過的片段,這次看,更知味了一些,看上圖大家眼神多麼專注!(再放一次,導演才發現自己也記成「拉」上籬門,果然還是「掩」上比較對味高明啊!)
觀眾提問時間,有人問:在六位作家中,導演為何會選擇拍攝王文興呢?也有人問:這番深入接觸王文興下來,覺得他的小說有什麼要訴說的主題,使他如此全力付出呢?
導演說自己年輕時曾深受《家變》震撼,當時一讀之下驚為天人,趕緊找《背海的人》來讀,卻大受挫折,完全讀不下去,成了逃兵。多年之後,有此機會親炙作家本人,當然想好好把握住機會。雖然拍攝過程歷經波折才找到詮釋的方法,但剝皮換骨後,更體悟到,能拍王文興老師真是賺翻了!
導演認為,王文興老師的作品應該是要探討人的「宗教性」、探討「神性」,當然不是狹義的宗教小說,而是廣義地追尋一個可能存在的答案。其實在電影中,我們也可以看到導演試著呈現這一面,而且相當動人。(小編沒有宗教信仰,都看到快落淚~)
導演也建議,若有心閱讀王文興老師的作品,可以順著他的寫作年表來讀,從他大學時期的作品《十五篇小說》開始讀,循序漸進到《家變》及《背海的人》。《十五篇小說》雖然寫作年代距今已數十年,但現在看來仍然很新、很厲害,而導演最佩服王老師的一點也在他絕不走已經成功的路,不複製相同的模式──《家變》成功,不是聰明順勢地出本《家變2》,而是沉潛更久,寫出完全不同面貌的《背海的人》,能夠拋棄名利,堅持創作的純粹,值得作任何一個創作者的榜樣。
座談結束後,一群來自中興大學的同學,紛紛打開錢包購買預售票(感人~),嘰嘰喳喳拿著海報請靖傑導演簽名(茉莉的客人們sorry...),大合照留念,為這天的座談會劃下充滿青春活力的小句點。(謎之音:其實靖傑導演有在中興大學教課,他們是特地來捧場的暗樁啦,哈哈!謝謝你們!)
這天來到茉莉台中店真的有入寶山的感覺,改天要再來這邊吃點心、大搜書啊!謝謝茉莉夥伴們的鼎力相助!也希望台中的朋友們多多進戲院支持~9/30起,連續三個禮拜在台中老虎城威秀上映喔!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