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聯合報2011.06.06_1.jpg  

 (圖可連結相簿,點選"看原始圖"即可清楚閱讀內文)


全文來源:聯合知識庫


影像時代的文學魅力

 
【張小虹】

「島嶼」是個非常獨特的名詞,既非僵硬的國族符號,亦非泛政治化的情感動員。「島嶼」作為一種歷史地理的指稱,潛藏了在地思考的逃逸路徑,跳脫省籍,無關統獨。

《他們在島嶼寫作:文學大師系列電影》是今年台灣紀錄片的一大「奇蹟」,原本以為是訴諸小眾的文學家影像傳記,卻出乎意料地引起熱烈回響,放映檔期一延再延。六部紀錄片,選擇了六位年過六十的文學大家,由五位優異的紀錄片導演拍攝:楊力州的《兩地》拍林海音,陳傳興的《化城再來人》拍周夢蝶,陳懷恩的《逍遙遊》拍余光中,陳傳興的《如霧起時》拍鄭愁予,林靖傑的《尋找背海的人》拍王文興,溫知儀的《朝向一首詩的完成》拍楊牧。

而「他們在島嶼寫作」作為命名此文學影像系列的重要性,正在於代名詞的「他們」指向一個漂浮游移卻隱然成形的時代群體,既有歷史時間的距離,又有美學感性上的回眸。而「在島嶼寫作」則形構出一種當下此刻的書寫進行式,貫穿過去與未來,以寫作的創造性能量,標記島嶼之浮光掠影,而非以島嶼既定之經緯,圈限寫作之範疇。「他們在島嶼寫作」,讓「島嶼」不先於寫作而存在,讓「寫作」無法離開島嶼而成立。

於是「他們」來自四面八方,出生地殊異,成長地殊異,但都在島嶼寫作,都在書寫島嶼,都在以文學書寫作為逃逸成規範式的路徑。以《兩地》中的林海音為例,出生日本大阪,原籍苗栗頭份,但卻是以描寫北平童年的《城南舊事》享譽文壇,而她在擔任聯副主編時期,更不遺餘力引薦鍾理和、黃春明、林懷民等作家,為推動不受政治、黨派、省籍干預的「純文學」盡心盡力。

又如《化城再來人》裡的周夢蝶,河南出生,不到卅歲來台,在武昌街明星咖啡館外擺舊書攤,以寫作為修行,今已九十高齡,仙風道骨、天真自在,顯然若是要用以省籍劃分的「外省作家」,或是預設了原鄉故土的「離散作家」,還是已然被政治標籤化的「台灣作家」來界定周夢蝶,恐怕都難以掌握那「栩栩然蝴蝶也」的生命流變。《他們在島嶼寫作》的影像細膩溫柔,卻也同時是對當前以政治力割裂台灣的深沉反擊。

六部紀錄片展現出影像威力下的時代感性,有敘事結構上的繁複,有影音調度上的別出心裁,更有美學與倫理間的巧妙幽微(一嘆,美麗詩作後的美麗愛情都已然銷聲匿跡)。有別於傳統「作家身影」的拍攝手法,六部紀錄片的每一部片都有兩個創作心靈的呼應與頡抗,一個是使用文字的作者,一個是使用影像的導演,彼此之間的微妙張力,讓影像不再是文字的二次表述,讓文字跳脫懷舊氛圍,重新展現當代感性。《他們在島嶼寫作》讓我們驀然回首,多久沒有讀詩了?多久沒有看小說了?多久沒有嗅聞紙本的氣味?聽見不一樣的聲音與細膩變化的色彩與節奏?

總被政治力攪和得烏煙瘴氣的台灣,從不令人真正絕望,正因為在這個島嶼的某個角落,某個時刻,總是不期湧現這樣的影音創作與文學記憶,讓人覺得如此美好。(作者為台大外文系教授)

 

 

【2011-06-06/聯合報/A4版/要聞】









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目宿媒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