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4年09月23日 04:10
 林欣誼/台北報導
 
 
《如歌的行板》記錄詩人瘂弦的生命軌跡,從台灣到河南安陽、溫哥華等地取景。(目宿媒體提供)
 

《如歌的行板》記錄詩人瘂弦的生命軌跡,從台灣到河南安陽、溫哥華等地取景。(目宿媒體提供)

如今網路發達,年輕詩人透過社群網站結社,傳統「詩社」形式不再復見,但1950、60年代是台灣詩社林立的年代,也是論戰煙硝正酣的年代,創世紀便曾熱烈參與其中。

外界歸納創世紀詩風曾有幾度轉變,從早期強調中國風、東方味的「新民族詩型」,到1960年代的超現實主義時期,轉而主張詩的「世界性、超現實性、獨創性」等等;70年代後則融合西方主義與中國傳統,治古今與一爐;80年代推出大陸詩人、兩岸詩壇專號,成為台灣引介大陸現代詩的先聲。

時過境遷,創世紀的3位創辦人都強調,當時論戰是針對保守意見、而非各詩社的派別,瘂弦認為創世紀是「柔性」詩社,沒有固定的文學主張,「如果定於一尊,那就是文學的死亡。」

創世紀現仍以開放包容態度,匯聚老、中、青,成台灣詩壇指標。

由目宿媒體與行人文化實驗室共同策畫的「他們在島嶼寫作」作家電影系列二,將推出以創世紀詩社兩位「元老」洛夫、瘂弦為題的紀錄片,於10月18日創世紀詩社社慶正式上映。

王婉柔執導的洛夫紀錄片《無岸之河》、陳懷恩執導的瘂弦紀錄片《如歌的行板》,隨兩位詩人的生命軌跡,在台灣、大陸故鄉與他們移居的溫哥華等地取景,記錄他們隻身來台、在文學中找到夥伴、以及回鄉與大陸詩友的碰撞等歷程。

《如歌的行板》拍攝瘂弦與張默重返創世紀成立的高雄左營軍中廣播電台,還談及當年他們曾在夜裡爬到軍區的將士紀念碑頂端聊天,聊到忘情高唱,結果被憲兵當嫌犯抓去關了一夜的糗事,相當生動。

全文來源:http://www.chinatimes.com/newspapers/20140923000485-260115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目宿媒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